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,全球半导体产业经常出现了设计与生产分工的趋势,这可谓是企业水平分工的一个典型。 转入1990年代后,电子产品和系统也经常出现了设计与生产的分工。
迎合这一潮流,EMS(electornicsmanufacturingservice)取得了极大的发展。设计iPhone的美国苹果公司与总承包生产的台湾鸿海仪器工业(富士康)是设计与生产分工的典范。
EMS顾名思义,意思是电子产品生产服务业。EMS应以没自己的品牌,而是代理生产其他公司品牌的产品。
虽然享有生产产品的工厂,却不是制造商。外包给EMS展开加工的品牌企业才却是确实的制造商。
因为它是以制造商的名义经常出现,向产品用户遵守制造商职责的企业。与半导体领域的硅(Si)代工商性质完全相同。 外包加工的历史悠久。
代理加工的企业过去曾被叫做OEM(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r)。按照当时的观点,OEM归属于承包商。其职责是对外包在企业获取的部件展开装配,然后传回给该企业。
这就是OEM的业务模式[稻垣,《EMS战略》,钻石社,2001年,p.49]。但转入1990年代后,OEM迈进了通向EMS的道路。
不过,EMS虽然是OEM的演化型,但在日本企业的概念里,承包商的印象仍然挥之不去。在擅长于生产的日本,没需要经常出现志向沦为EMS的企业。与半导体一样,在电子产品领域,日本企业也执著于设计与生产的横向统合,但最后的结果是既没当作苹果,也未能沦为鸿海。这难道就是日本电子产业的现状。
北美EMS通过并购大企业的工厂构建发展 EMS首先于1990年代在北美发展壮大。美国IBM、美国惠普等大型IT企业减缓了外包印刷基板装配业务的速度,EMS企业则接单代理加工。
长年在内部生产硬件的大型电子企业开始把自己的工厂出让给EMS企业。北美的EMS企业则并购了这些大型电子企业的工厂。
通过为工厂引进其他客户的订单,提升工厂的开工率。凭借着这样的业务模式,EMS企业渐渐发展壮大了一起。 在这样的背景下,互联网开始南北普及。
互联网涉及的新兴风险企业在创业之初并没生产部门。EMS代工是创业的前提。
就这样,美国思科系统等没生产部门的风险企业以求较慢茁壮。为其代工的EMS也随之获得了发展。 传输资产提升股东价值 制造商为什么要把生产环节外包?EMS如何通过代工盈利?与之具有密切关系的,是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压力。
在美国,经营者和员工的报酬中大多包括股票期权。提升股价不仅对于投资者,对于经营者和员工也某种程度最重要。
本文来源:亚博yabo最新官网登录-www.01hackcode.com
QQ:530800936
手机:12161176488
电话:0553-719148588
邮箱:admin@01hackcode.com
地址:浙江省金华市开平市奥视大楼2568号